诸子百家之法家简述-焦点简讯
来源:哔哩哔哩    时间:2023-05-21 11:50:49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农业生产力正在初步解放,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贵族们挖空了心思想着各种方法提升自己的实力。


(资料图片)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如何获取大量的土地和人口。毕竟土地增多意味着粮食增加,人口的提升也能负担得起。然而随着人口增加,如何管理必然会成为一种需求。

严格来说,春秋时期是一个逐步从神权向封建王权过度的半奴隶制半封建社会。诸侯们一方面需要依托神权来维系自己的统治愚弄民众,一方面也想着如何摆脱神权将管理国家的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所以对于统治者而言如何利用相对应的人才帮助自己更好的管理国家,提升实力便显得极为重要。至此,法家就随着这个需求应运而生。

当然最早他们也不认为自己的学说是法家学说。他们只是将自己管理“人”的经验总结起来形成了一种方式方法。

或严惩,或奖赏,都是他们在实践当中发现规律并且将其总结出来。

这些制度让他们在使用人力的过程中越发便利,可以说他们是早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者。通过颁布指令来实验成果,一次次的经验积累让他们从中发现了早期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制度和应对的领域范围。

从约束民众行为的律法,到整个统治集团的制度管理和组织,再到市场经济的供需关系以及调整……从这些试验中,法家先驱们用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机会一步步地去尝试自己的想法。

在众多的法家先贤之中,不得不提到管仲大大。这位强调以法治国,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法治国的人。

其思想之深远,意义之重大可见一斑。

首先,管仲从现实角度出发,将“法”的重要性拔高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他将法当做维系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工具,试图用法来遏制人类自身的劣根性。

因为他知道礼义廉耻之类的道德教化只能是一个方向,却无法直接改变当下的社会现状。因此他选择通过律法来稳定社会,遏制人类的劣根性。然而法律的诞生不能没有源头,只有君主自己创造规矩并选择遵守规矩,才能让法的作用呈现出来。

管子提出这一概念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帮助自己的君主更好的管理国家,同时通过这些制度提高行政效率。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制度既是一把枷锁也是一件利器。能否带来正面效果就要看执行者与组织者能否遵循它的客观规律。

在管仲之后,战国初期魏国人李悝更是向贵族势力发起了挑战。李悝将无功而食禄者称为淫民,要“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腐朽落后的世袭制度的挑战。由于废除世袭制度,一批于国家无用且有害的特权阶层的人物被赶出政治舞台,一些出身于一般地主阶层的人,可因战功或因其才能而跻身政界,此举实际开创了地主阶级对奴隶主贵族的斗争,为以后封建制代替奴隶制开辟道路。

这样改革的结果,大大削弱了魏国的“世卿世禄”制度,以后的封君在封国食邑内没有治民之权,只衣食租税;官吏制度有所改善,政治情况也较以往有了良性的发展。

在此之后,变法之风吹过了整个战国,但凡统治者没有脑子进水的都希望借此来强化国力,从而为日后的争霸争取机会。

也正因为变法之风的兴起,让更多有志之士能够有实验的机会和对象。

其中有不少高中课本的熟人,例如商鞅,李斯,韩非子……

当然韩非作为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将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言论及著作。

关于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其实都是在一个大前提下诞生的配套系统。

该前提就是以君主制为首的武装集权政治形态。也就是说只有君主具备武装集权的能力那么相对应配套的这个系统就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慎到的“势”指的就是君主只有掌握了权势,才能保证法律的执行。否则君主没有权势,那么律法也只是一张白纸毫无意义。

申不害的“术”指的是君主对臣子的约束之术,其目的是为了保障法令的贯彻与执行。希望君主能够通过术让政策执行下去,防止法的失效。

商鞅的“法”指的是完善律法,通过法律来约束所有人(包含贵族)的行为以此来调动民众的积极性,提升国力,将法律贯彻下去。

这三人的想法皆存在片面性,却又都有实际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势”和“术”的目的都是为了强化君主的权力,“法”的意义则是成为君主手中的工具帮助其对抗自己的敌人(贵族或者臣子)。

然而历史事实证明,“势”和“术”都离不开“武装集权”这个核心概念。因为只有君主手上拥有一定的武装集团才能对自己的敌人产生威吓。否则君主最后的下场只会被多方朝堂势力约束和限制,甚至还会被架空。

以至于继承这三人想法的韩非也是抱着对君主制的极高认可,为此打造了一套匹配的法治体系。毕竟在他们的思想之中,君主制是能够稳定天下最好的方式。因为不管谁作为君主,他都要面对各种势力的利益争夺。

人多了,心思也就多了,这与君主的权势无关,而是与人心有关。哪怕法家们如何完善律法,强化权势,准备阴阳术,都无法改变君与臣的对抗关系。哪怕他们作为臣子希望君主能够无为而治(就是什么都不要做,只做法家他们认为该做的事情即可),但不代表其他臣子会那么想,不代表他们自身成为既得利益者时还会这么想。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法家最早的先驱管仲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君主管理国家和发展国力。但随着时代变迁,原由的统治阶级正在调整,贵族阶级,士族阶级,王权阶级的关系日益复杂化,这也导致了法家开始去研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寻找一条合适的道路。

法家与儒家一样都是为了维系统治阶级的权威,并以此来发展自己的学说和思想。然而双方的思考模式却有着极大的区别。前者试图通过自己认定的制度去约束,去管理,加强君主的权威,平衡君与臣的关系,而后者则希望通过自己认为的制度去引导,去培养,去通话君与臣的关系,从而变成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

两者存在差异,却都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权威。随着时代发展,法家所遗留下来的珍贵思想文化也同样被继承着,改变着……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3 华夏文化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37   联系邮箱:435 227 67@qq.com